手机版

29. 中庸之道(一)

 

山桐子:只要不走极端就做到中庸了吗?

飞鹤子:严重偏离了中庸才会走到极端上,偏离中庸不那么严重的时候,还不能算走到极端。

山桐子:这么说还没算走到极端的时候,也有偏离中庸的。

飞鹤子:是的。最理想的中庸是刚好在中间。什么是中间,《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为人处世时,喜怒哀乐都没有生出来,是“中”。喜怒哀乐生出来了,但是都能有节制,是“和”。好人基本上都是处于“和”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山桐子:对于人来说,“和”已经是很好的了。“和”其实是达不到“中”。

飞鹤子:孔子说的中庸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普通人是达不到的,不过可以逐渐地往那个方向努力,就能提升。

山桐子:为什么往中那个方向努力,就能提升?

飞鹤子:人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是因为人执著利益,对利益越执著的人,喜怒哀乐就会越浓重。利益之心淡泊的人,别人伤害了他,他不会生气,得到了好处,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欢喜。这种人才能达到中那个境界,喜怒哀乐都不生出来,不管遇到什么事,心态总是那么平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平和。

山桐子:这个“中”和人说的“抑制”有关系吗?

飞鹤子:人说的抑制是人在努力做好人的状态,不是喜怒哀乐都没有生出来,而是喜怒哀乐生出来了,在抑制住它,不让它膨胀,是强忍。孔子说的中不是强忍,也不是抑制,是说喜怒哀乐都没有生出来才是中,是告诉人什么是中,不是告诉人怎样抑制。不是生出来了再去抑制它,而是根本不生出来。

山桐子:达不到不生出来怎么办?

飞鹤子:人达不到中的境界,就要思考为什么自己出现了这些状态,找到导致自己出现这些状态的原因,把人心修正,逐渐这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最后就能达到中。

山桐子:发现问题要找原因。

飞鹤子:是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好的东西是慢慢去掉的,去掉多少就能提升多少,所以人的努力是不会白做的。当身体里各种强烈的心和自我的心越来越少的时候,就能逐渐达到中的境界,遇到事不会动心。所以中不是强忍,而是告诉人哪里是中,什么状态是中。当人达到了中的境界,其实层次已经相当高了,已经不是人的状态了,到了那个时候,人自己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山桐子:中不是抑制,“抑制”这种东西好不好?

飞鹤子:任何东西都有好的一面,同样也会有不好的一面,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极端。不能过分抑制,也不能完全不抑制,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而且要看具体情况、具体的人而定,有些情况、有些人可以抑制多一些,有些情况、有些人可以抑制少一些。僵化是观念,理是不僵化的。

山桐子:为什么人要不动心才好?

飞鹤子:人为什么会动心?是因为人被情所带动、被利益之心所带动。当人被利益之心和情带动时,人是最不理智的,人就会越来越执著那些东西,越陷越深,再也没有出路了,再也回不去了。

山桐子:人的动心原来那么可怕。

飞鹤子:现代社会有很多变异了的观念和歪理,赞美动心、赞美心多,很多观念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有这些变异观念的人会认为人要“动心”才好。孔子教给人的是中庸,告诉人要“中和”,要不动心不动气,即使动了心也要有节制。这才是人的正路,而不是现代变异了的观念。

山桐子:人的情和利益之心有什么关系?

飞鹤子:利益心重的人情也会重,情重的人往往利益心也会重,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讲出来的东西。情是心产生出来的。虽然人不能没有情,也不会没有情,但不是情越多越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等于多,有也不等于越有越好。中庸是讲究淡的。我这里说的是修道和提升,对于不修道的人不是这个概念,不要把我这里说的标准当成了所有人的标准。不修道的人的标准不是中庸、不是淡,而是和、是有节制、是道德。

山桐子:为什么情重的人利益心也会重?

飞鹤子:情是利益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情是心发出来的东西,心想要什么就会对什么产生情,心觉得什么好就会对什么产生情,而心想要的东西对于心来说就是心的利益。我这里说的“利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通常指钱那么狭隘的内涵,而是心想得到的东西。情是心的感受,注重心的感受的人会注重情,而利益就是会给人的心带来好的感受的东西,那么看重自己心的感受的人一定会看重利益。我说的“感受”包括的范围可很大,不是人通常认为的“冷、热、饿、饱”等等这些单纯是身体上的感受。这里的“感受”更主要是指精神上的,精神上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感受,身体上的那些根很浅,肉身没了就没了,可是精神上的那些会随着转生一起走,不是死了就没了的,所以精神上的那部分才是根本的东西。

山桐子:这里说人注重的“感受”,主要是指精神上的那部分?

飞鹤子:是的,这部分才是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层次的东西。比如说人的“伤心、难过、高兴、喜欢、享受、自尊、自我”等等这些东西,才是人根本上的阴的部分,我们说的人的“感受”基本上指的都是这部分精神上的东西。精神上的这些东西越强大、变化幅度越大、需要量越大的人,阴就会越重,利益之心就会越重,这是一定的。

山桐子:那么不看重感受是什么?

飞鹤子:不看重感受的人利益心就会淡泊。但是人不要理解歪了,不看重感受不等于就可以伤害别人的感受,不看重感受只是自己不看重,自己不看重是因为自己想提升,自己不看重绝不等于就可以伤害别人感受。

山桐子:伤害别人感受是做坏事。

飞鹤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感受是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保护别人的感受同样也是恶,都是人在谋私,谋私是恶,人一旦恶多了,层次就会下降,这是一定的,所以从根本上说,看重自己感受的人往往是处处要为自己谋利益的人、处处都要谋私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恶人。我说的“恶”,和人通常理解当中的“恶”不是同一个概念,我说的恶是因为私心而产生出来的,人通常理解当中的恶指的是发怒、伤害和攻击别人。但是发怒和攻击别人有时候不一定是因为私心,有时候会因为维护公理和正理,所以人说的恶是不准确的。而有很多恶表面上是善的,根本不发脾气也不会攻击别人,所以如果用人说的恶的标准衡量,根本衡量不出那种表善内恶的东西。表善内恶的东西比普通的恶更坏,因为它能欺骗人,人很难分辨。

山桐子:人要向中庸,不能恶。

飞鹤子:恶就不叫中庸了,无恶才叫中庸。产生恶根本的原因是私心,维护自己和抬升自己。心有公私之分,有各种各样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心都不好。我不是要人没有私心,不是说这个概念,而是在说标准,不要歪曲理解。什么叫标准?标准不是人,标准是方向,就像导航的标杆一样,告诉你哪个方向是对的,是这个概念。中庸是一个方向、是标准,而不是说叫人成为绝对中庸。标准是标准,标准不是人,人是成为不了标准的,不要混淆“标准”和“人”这两个概念。

山桐子: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飞鹤子:“无”。什么都没有,无恶,无任何不好的东西。

山桐子:喜怒哀乐是恶吗?

飞鹤子:喜怒哀乐其本身不叫恶,但是它们是从人的恶那里长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是因为人有不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喜”?是因为人想要的东西、或情或利益得到了才会喜,为什么会“哀”,是因为人害怕失去情和利益,或因为失去了情和利益而感到痛苦,或者感受被伤害了而痛苦。那么这一切不都是因为人执著利益和感受造成的吗?所以喜怒哀乐这些东西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执著了利益和感受。有了执著,就有了不好的东西。

山桐子:为什么人执著感受也是不好的?

飞鹤子:人的一切私心都是因为人执著自己的感受而产生的。人的贪、争、抢、欲,等等所有不好的东西全是因为人执著自己的感受而最终导致的。

山桐子:喜怒哀乐是人的情。

飞鹤子:不执著自己的心,才能提升层次,才能达到不败。孔子还有一句话,也是人很难真正明白的,孔子说,“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山桐子: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飞鹤子:孔子是说,君子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不需要奖赏,民众就会听从,不需要动怒,民众就会畏惧而不敢做坏事。

山桐子:为什么会这样?

飞鹤子:一个人如果达到了中庸的境界,没有了不好的东西,人就会听从他的话,并且不敢做坏事,不敢在他面前做坏事,即使想做也只敢偷偷做。因为高为阳、低为阴,无为阳、有为阴,无高有低,有对无有着天生的畏惧,心对神有天生的畏惧,所以低层生命对高层生命、心对神的畏惧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境界有差异,就会那样。没有了不好的东西,境界就高,那么身上有不好东西的人、心的本身,也就是境界低的人会畏惧境界高的人、畏惧干净的人。

山桐子:不够干净的人会畏惧干净的人,是不是因为干净的人会显出他的不干净?

飞鹤子: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更准确来说,是宇宙的法在起的作用,就像犯了罪的人一定害怕法律一样,这种作用是生命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就像拿棍打你你一定会痛一样,无对有具备着与生俱来的杀伤力。肮脏的人为什么会肮脏?是因为他背离了道、背离了标准,往与道相反的方向走,所以叫“背道而驰”。是因为他执著利益、执著自己的心和感受,那么背离了法的心就会畏惧法。会畏惧法的心还不算什么,我们只是说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坏的心,是不会畏惧法的,而是会挑战和对抗法,这种心才是最不好的,所以我不是在指责畏惧法的心。畏惧法是所有私心的共性,生命也不会没有私心,多多少少都会有,因为生命需要生存,需要维护自己,所以是没什么好指责的,我只是说有这种情况。只是如果谁想提高,想修道,就需要去掉私心,尽量地减少,所以这里说的是修道的标准,不修道的人只要不破坏标准和正理,我都不管,你尽管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路。败坏到连法都不畏惧的心,才是被清除的对象,底线其实是相当低的,普通人很难到达这种最坏的底线,所以心能够生存的范围是相当大的。私心怕见光,之所以怕见光,就是因为畏惧法。越符合法的心会越干净、越没有畏惧法的感觉,所以不怕见光。善不是保护别人的感受,善是考虑别人感受、不主动伤害别人感受的同时舍弃自己的执著,仅仅只是考虑和不伤害,而不是保护。保护是极端的东西,是人的观念和执著。

山桐子:执著自己的感受是人的私心。

飞鹤子:是的。人其实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私”,人以为帮助一下别人就是“无私”,人的认识太肤浅了。人要做到“无私”,要不怕别人伤害自己、不会保护自己、不执著自己感受、不为自己而追求什么,这样的才是真正的无私。这是最纯净的境界,只有达到纯正的境界才能处于不败之地,生命才能得到永恒,“水至清则无鱼”,只有达到纯净的境界,败坏物质才滋长得慢,生命才会永恒。人有了执著,就有了私。人只要私少一些、执著少一些,层次就会提升,私和执著越少层次就越高,这是生命提升最直接的路。

山桐子:不执著自己感受的,私就能减少。

飞鹤子:是的。为什么中庸如此强调要平和,就是教人不要执著感受、不要执著自己的心和喜怒哀乐。只有这样私才能减少。

山桐子:不动心那么厉害,能体现一个人境界高。

飞鹤子:因为只有干净了才会真正的不动心,而不是强为的,不是人装扮出来的壳。

山桐子:怪不得有句话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不动心的,小人是动心的。

飞鹤子:是的,这是孔子说的,也是中庸之道里面产生出来的理。君子之所以能够坦荡荡,是因为没有私心少,因为私心是怕见光的,私心少就没有了怕见光的感觉,才会有坦荡荡的状态。从孔子这句话可以看到,孔子说的君子的标准其实也是私心少,只是孔子没有如此明确地指出“私心”这个概念,而是形容君子的状态。而我是明确地告诉人真正的原因,不只是告诉人状态。只有真正做到了心少才能堂堂正正。小人心多,所以什么事都会动心,所以小人的内心世界是阴暗的,怕见光的。上面说的这些是孔子教给人的中庸之道,与我们后面要说的中庸之道会有些不一样。

山桐子:孔子说的中庸之道会比较容易理解吗?

飞鹤子:孔子说的中庸之道是基础的,是人要提升自己必须先走的路。我们说的中庸之道层次会更高,是在孔子说的中庸之道的基础上再往高延伸。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提升过自己、没有修过道、刚刚起步,一定要先从我刚才说的那些方向做起,往孔子说的君子的方向走,也就是私心少,学孔子说的中庸。是孔子说的中庸,而不是孔子说的其它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首先要做到孔子说的中庸的那种标准,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性情平和、温厚,恶气很少。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再学我们后面说的那种中庸之道,这是一定的,不能贪图一步登天,否则害的就是自己。基础没打好,是上不去的,非要上,就会走歪路。

山桐子:为什么不是孔子说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那些东西?

飞鹤子:孔子说的“仁义礼智信”等等其它东西,不是给人提升用的,对提升没有帮助,只是给人做好人用的。孔子说的所有东西里面,只有中庸才是对人提升有帮助的,就是“不极端、淡、取中”。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18年1月

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人是什么?要看《中道》才能明白:

《中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