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7. 中间是外面

 

山桐子:“中间是没有”的“中间”,是怎样的中间?

飞鹤子:中间,指的是相对的两种特性的中间,所以“中间是没有”这个概念指的是“相对的两种特性的中间是没有”。特性这种东西,它存在于“成”里面。

山桐子:什么是“成”?

飞鹤子:一种“成”就是一种物质、一种东西,或者叫“一种有”。

山桐子:“成”和“中间是没有”有什么关系?

飞鹤子:“特性”除了刚才说的存在于“成”里面,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可变”,相对地“不可变”。

山桐子:什么是特性的“不可变”?

飞鹤子:一种“成”一旦形成了,它就必然会具备某一种、某一些特性,而“成”具备着的特性是相对地不可变更的,“成”的特性一旦变更了,原来的“成”就会解体,变成了另一种“成”。这就是特性的不可变。反过来说,特性一旦出现了改变,也就意味着那种“成”在变化。一种“成”就是一种东西,特性变了,“成”就变,所以一种东西之所以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别的东西,是东西里面的特性决定的,特性变了,一种东西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特性”与“东西”之间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特性决定东西”。“特性决定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不明白或不清楚“特性决定东西”这种关系,会导致很多理变成歪理。

山桐子:唯物思想认为,东西没了,特性就会不存在,所以它认为是“东西决定特性”,这是怎么回事?

飞鹤子:它觉得东西没了,特性也就跟着没了,东西的死亡决定着特性的死亡,它的那个“决定”就是那样来的。它的那个逻辑简陋得可笑,它只懂得从单面看问题,它不懂得从不同的面看问题。从表面上看,东西没了,特性确实就会不存在,这是没有错的,所以从表面上看,好像真的“东西的死亡决定着特性的死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你就会发现它的逻辑是不通的。

山桐子:怎么不通?

飞鹤子:它们说的“东西没了,特性就不存在”,这是从事物的灭和死亡的角度看的,但是如果从事物生成的角度看,就不是那种逻辑了。一种东西的生成,是它自己说了算的吗?它自己说“我要成为刚的东西”,于是它就成为了具备刚这种特性的东西了?很显然这种逻辑是不通的,因为东西成为什么东西,不是东西自己说了算的,那么一种东西之所以成为了刚的东西,很显然不是东西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不是“东西决定东西自己的特性”,所以特性不是东西决定的。如果特性是东西自己决定的,那才是真正的唯心,因为东西自己想成为刚的,它就成为了刚的了,这不就是东西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特性吗?这不恰恰就是唯心吗?所以唯物表面上是唯物,其本质却是唯心,物质决定自己的特性,意味着物质自己想成为什么物质就成为什么物质,这恰恰就是唯心。

山桐子:这么说,唯物表面上是唯物,其本质却是唯心?

飞鹤子:是的。从死亡和灭的角度看,好像它是唯物的,但是如果从生的角度看,它却是唯心的。那么是从死亡的角度看准确还是从生的角度看准确?当然是生的角度,因为生才是事物生成的过程。

山桐子:为什么唯物思想没有发现自己的思想其实是唯心?

飞鹤子:因为它总是从死亡的角度看事物,它从来没有从生成的角度看事物。它的思想是单面的,它的智慧有缺陷。

山桐子:为什么唯物思想只懂得从死亡的角度看事物?

飞鹤子:因为唯物思想站的角度,是站在事物的外面看事物,无法站在事物的里面看事物,所以它永远只懂得从死亡的角度看。它的理是眼睛看回来的,是因为用眼睛看而得到的,而不是因为用智慧思考而得到。也就是说,唯物思想只具备着眼睛,不具备真正的智慧。眼睛是从事物的外面看事物的,只有智慧才有能力从事物的里面看事物。

山桐子:特性改变了,“成”就会出现变化,这和“中间是无”有什么关系?

飞鹤子:特性改变了,“成”就会出现变化,意味着“相对的两种特性的中间就是无”。

山桐子:为什么会是这样?

飞鹤子:举个例子,刚和柔是相对的两种特性,为什么刚和柔的中间就是无?假如有一种“成”,它是刚的,那么随着刚的加强,这种“成”的成度就会越来越大,相反,随着刚的减弱,这种“成”的成度就会越来越小。我们之前说过,特性决定东西,所以特性的改变在前,东西的成为在后,特性改变了,一种东西就会变成另一种东西,或者是一种东西其性质从一种性质变成另一种性质,性质变了,也就等于事物变了,性质决定事物,所以之前说的“特性决定东西”,用准确的话说,就叫做“性质决定事物”。唯物思想的认识是错的,真正的理是“性质决定事物”。这个问题里面的理比较深,我们到后面再逐渐说它。当某种“成”的成度越来越小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山桐子:意味着什么?

飞鹤子:意味着那种“成”在不断地解体着,越来越走向“没有”。当某种“成”的成度变成了零的时候,意味着这种“成”解体了、没有了。

山桐子:成度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飞鹤子:成度是一个形容性质概念,如果非要说由什么决定,只能说由理决定。

山桐子:性质由什么决定?

飞鹤子:性质由理决定,一切比理更具象和表象的东西,都是由理决定。假如原来有某种具备着刚这种特性的“成”,当刚越来越弱的时候,意味着这种“成”在解体着,当刚弱到变成了零的时候,这种“成”就没有了。对于柔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某种具备着柔的特性的“成”,会随着柔越来越弱,这种“成”就会解体。而往刚和柔的中间走,就是刚和柔的成度同时往零的方向靠、越来越小,这时候对应着刚和柔的两种不同的“成”,也就在逐渐地解体着。当刚和柔的成度都小到接近零、到达零的时候,就是刚和柔对应着的两种“成”都解体完了,没有了。因为刚和柔是相对的两种特性,所以分别对应着数轴上的正与负,正与负的中间就是零,也就是没有。数轴代表着的真正内涵,就在于此,而不仅仅是人认识到的“数量、距离、速度”等这些内涵。虽然“数量、距离、速度”这些也是用数轴来表达的,但是数轴代表着的,远不止“数量、距离、速度”等这些内涵,它同样代表着“成度”这个抽象的内涵,同样代表着相对的两种特性和它们的中间的关系,抽象的内涵才是更根本的内涵。

山桐子:为什么抽象更根本?

飞鹤子:抽象是“抽走了象之后的存在”。象是外,抽象是内。事物的外是由内决定的,那么真正决定着具象事物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不就是抽象的因素吗?

山桐子:如果用数轴表示刚和柔的中间就是零,刚和柔的中间是零这种内涵,是一种比喻还是真实?

飞鹤子:是真实。刚和柔的中间,就是“既没有刚,也没有柔”,也就是没有,这个“没有”是真实的没有,是某种刚和柔所在层面的没有。

山桐子:“既没有刚,也没有柔”是刚和柔都没有,为什么“刚和柔都没有”会变成是“刚和柔的中间”?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好理解?

飞鹤子:不好理解是因为这种“中间”和“没有”的概念和变化,在人以往的文化和思维里面没有,人的思维里面没有这种理,所以人会觉得很陌生和不好理解。人觉得“陌生”是因为那些理丢失了,理的真与假、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的,所以不是人觉得“陌生”了,就等于它不存在。“中间”和“没有”的概念和变化虽然不好理解,但是它却是真实存在着的理。因为不好理解,所以我需要反复地、从多个角度去说,让人明白里面理。“中间是没有、中间是外面”这些理非常重要,人如果不明白“中间是没有、中间是外面”这些理,那么他对“中道是什么”就无法真正明白。

山桐子:中间是没有,为什么中间又变成了外面?

飞鹤子:中间既是没有,也是外面。“刚和柔都没有”是刚和柔的外面,但是只有“刚和柔的中间”才是刚和柔的外面,才是唯一一个“既没有了刚,也没有了柔”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走出刚和柔,就只能从刚和柔的中间走出去,才能走得出刚和柔。只有中间才是真正的外面,只有往中间走,才能走得出去,中间才是真正的道。

山桐子:什么叫“走得出刚和柔”?

飞鹤子:“走得出、走出去”这个概念,是道的概念。由于现在的人,他们的意识里面道的理太少了,很多理已经丢失了,所以在人的语言里面,几乎没有了“走得出”和“走出去”这种概念,所以现在的人对“走得出”和“走出去”这个概念没有了意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走出去”,不知道“走得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暂时说这么多,要更深入明白这个问题,只能等我把更多的理说出来,人才能真正明白。“走出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间”是“走出去”的唯一的道,这就是为什么“中间是大道”的真正原因,这是从古到今多少修道的人苦苦追寻都解不开的谜,没有人有能力真正地解开这个谜,也没有人真正有能力说得清为什么“中间是大道”。我今天告诉人,之所以“中间是大道”就是因为“中间”是“走出去”的唯一的道。

山桐子:为什么“中间”是“走出去”的唯一的道?

飞鹤子:举刚才那个例子,假如刚是正,柔是负,那么如何“走出刚和柔”?就只能从刚和柔的中间零的位置出去,才能走得出刚和柔。因为数轴的右边,所有区域都是刚的区域,无论你往右边去走多远,你都走不出刚的区域。同样道理,数轴的左边,所有区域都是柔的区域,无论你往左边去走多远,你都走不出柔的区域。只有刚和柔的中间,才能同时走出刚和柔。我这样说,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可是到了实际中却会很难,是因为“中”是看不见的,刚和柔都看得见,而“看得见”会挡着“看不见”,让人很难发现“看不见”,所以“中间位置”是非常难找的,没有智慧、没有自身干净的质,根本不可能找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道是无形的真正原因,因为“中”是看不见的。我今天说的理很重要,但同时又很难理解,这就要真正地看那个人自己的智慧和理解能力了,我不指望所有人都能明白,因为这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最终一定有人能够真正明白,只是为数不会是大多数,而是少数。虽然大多数没有能力明白最核心的理,但是大多数能够明白再边缘一些的理。

山桐子:不管“中间是大道”,还是“大道无形”,这些话描绘出来的那个“大道”的特征,都和“中”的特征是一样的,所以“中间是大道”和“大道无形”里面的大道,指的都是中道。

飞鹤子:真正的大道就是中道,也只有中道才是真正的大道。不管人能否理解,不管人相信与否,这个理却是真实存在。

山桐子:只有往中间走,才能走得出去,就能够说明“中间才是真正的道”吗?

飞鹤子:是的,因为走得出去的才是道,走不出去的,叫什么道?那是墙,或者是死路,或者是牛角尖,总之就不是道。道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走得出去的路”。

山桐子:只有中间才是外面。为什么要讲“外面”?“外面”是什么?

飞鹤子:外面是高,里面是低。多少修道的人想往高处走,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什么是高、什么是低。

山桐子:外面是高,而往外走只能从中间走,这么说,中道是唯一能使人提高的路?

飞鹤子:是的,因为只有中间才是外面。只有往中间走,才能走得出去,而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这就是提高的关键。我的道在人中流传的时间太漫长了,导致很多理早已丢失,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捡到了我的只言片语,但是又说不清,导致那些理被人越说越乱,也就再也没有人真正明白了。“中间才是外面,只有往中间走,才能走得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这就是走中道最关键的内涵。这个“走”指的可不是用脚走,而是用思想、理智和智慧走,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要粗浅地理解我的话。之后我会逐渐地把更多的理讲出来。这个“中间才是外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明白“中间才是外面”,可以说这个人是不懂修道的,因为这是修道的关键。虽然我把理告诉了人,然而这个理是个非常抽象而且庞大的理,所以如果要真实明白它的内涵,而不是表面上明白,就需要明白更多理,需要那个人的思维空间够庞大,而且需要他提高上去后回头再看时,才能有真实的明白,否则都只能停留在表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24年1月6日

中庸的正解是什么,要看《中庸之道》才能明白:
《中庸之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