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33. 三位一体

 

山桐子:道有两种,精英之道和中庸之道,是不是只要不是精英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飞鹤子:虽然道分两种,但不是说只要不是精英就是中庸,不是这个概念。我们说的是道,只有成为道,才会有大智慧,成为不了道的人,只能是普通人,普通人具备的是普通人的智慧,无法具备中庸的智慧,也就是无法具备道的智慧。我们说的“道的智慧”,指的是相对的纯道,才能具备道的智慧,由于普通人不是纯道,所以智慧会比纯道的智慧少。

山桐子:什么是纯道?

飞鹤子:人其实都是道的人,或者叫道产生出来的,所以只要是人,都会具备一定的道的智慧,只不过一般的人,达不到纯道的境界,他的智慧会比达到纯道境界的人少。我们说的“纯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说绝对的纯道,而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更纯道一些,是这种概念。越纯道的,智慧就会越大,因为智慧就是道产生出来的,所以越接近道的,智慧就会越大,这个“接近道”就是我们说的“纯道”的概念。纯道也可以称之为纯阳。纯阳这个概念有两种内涵,一个指的是纯道,一个指的是大道。

山桐子:怎样才能成为纯道的人?

飞鹤子:这就要靠修,或者叫修道,修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达到的。

山桐子:修道和过去说的修炼是不是同一种东西?

飞鹤子:不是。“修炼”这种概念,是精英之道讲的,因为它里面有“炼”,“修炼”讲究修完之后要练,练出功能本事。而我们讲的是“修道”,不是“修炼”,所以没有“练”这种东西。至于修道完了之后,每个人选择再练什么,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练一些本事,成为精英。但是那部分不是我讲的,那是精英之道讲的。我讲的只叫“修道”。

山桐子:能不能不要“修道”而只讲练本事?

飞鹤子:小本事可以,大本事不行。

山桐子:为什么大本事不行?

飞鹤子:如果你手上只有一根木材,你只能造一张小板凳,你是造不出一座宫殿的。你要造一座宫殿,你必须拥有一片森林,道理是一样的。关于怎样修道、怎样提高的问题,我们之后再逐渐说它,因为那是另一个话题,我们现在先把各种理说清楚,不懂理,是谈不上修道的,要提高就必须先明白道理,所以得先把理说清楚,明白道理是修道的先决条件,明白了道理,即使没有认真修,也已经站在了道上面了,比不明道理的人,智慧已经胜了一筹。那些连道理都不明的人,离道就更远了,他们的脚是站在野外的,根本没有站在道上,所以明白道理是很重要的。你要修道,是不是得先站到道上面?所以得先明白道理。

山桐子:道有两种,修道修的是哪种道?

飞鹤子:真正的修道,只有修中庸之道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修道,也就是走中道。至于精英之道,虽然它也会讲修,但是精英之道不重在修,而是重在练或炼,因为精英之道本质上和中庸之道方向是相反的。过去的那些修道、修炼,基本上修的都是精英之道,都是要练的,几乎没有纯粹地修中道的。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化里面,多有“中庸”这个概念,少有“中道”这个概念,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明白,我会继续用“中庸”这个概念,但是准确地说,应该叫“中道”,因为中是道。“中庸”这个概念是在某些情况下用的,是一个偏德的概念,不是一个偏道的概念,由于古代的文化偏德,所以他们用“中庸”这个概念。而我讲的是以道为主、德为次,所以改“中庸”为“中道”。

山桐子:为什么没有修中道的?

飞鹤子:因为中庸之道的理,基本上在人的意识中消亡了,没有人真正明白中庸是什么、中是什么,就更别谈修中道了。而精英之道由于它比较简单,它是术、技术、能力那种东西,所以它比较容易承传,很多都能承传下来。而中庸之道、中道不是术,而是纯理、纯阳,纯阳非常抽象,很难准确把握得住,理解不了就更别谈修了。所以中道的神一旦消亡了,中庸之道、中道的理就会在所有人的意识中四分五裂,逐渐地风化瓦解。现在中庸的智慧、中道之神在逐渐地重生,所以中庸之道能够逐渐地再现世间。

山桐子:中道之神是什么概念?

飞鹤子:道是一个非生命的概念,神是一个生命的概念,中道之神就是中道到了宇宙里面产生出来的生命体,而神又是人的智慧体。道、智慧体、人,或者也可以叫道、神、人,是由高到低的三位一体的概念。道的生命体叫神,对于人来说,道的生命体叫智慧体,是人的智慧体,所以人的智慧体其实就是神,而智慧体再加上一个灵体合起来就是人。也就是说,“人”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由一个智慧体加上一个灵体构成的,也就是阴阳结合产生出来的,智慧体属阳,灵体属阴,而智慧体是道产生出来的,所以“人”这个整体里面同时包含着道、神、灵三种不同的存在,这就是“三位一体”的概念,人其实就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存在。神和人都是生命体,都存在着生死循环,而道是非生命,所以道是永恒存在的,虽然神和人都是生命体,但是由于构成的物质不同,所以寿命不同,神的寿命比人漫长很多很多。中道之神就是中道的生命体,中道的生命体就是中道的智慧体,我是中道的人,我具备着中道的智慧,这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概念,也就是说,我是人,我的智慧是中道产生出来的智慧体,而中道的智慧体是中道在宇宙中产生出来的生命,三位一体就是这种关系。说中道之神在逐渐地重生,指的是我的智慧体在逐渐地重生,人的智慧就是人的神,所以我的智慧体也就是我的神,是这种关系。中道的智慧体是一个非常庞大而无形的东西,由于很庞大所以重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人的身体,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人的智慧体,是一个很大的东西,智慧越大的人,他的智慧体会越大,不能用眼睛所见当成了全部。神是智慧体的另一种叫法,是智慧的生命那一面的叫法,神是一个智慧体,一个纯智慧体。智慧体也是生命体,只要是生命体就都存在着生死循环,所以中道的智慧体同样存在着生死循环。当中道的智慧体在宇宙中死亡了的时候,中道的理就会逐渐地四分五裂,不成体系,像一栋完整的大厦倒塌了一样,中道的各种理变成了一堆瓦砾。在漫长的宇宙历史中,不同的人捡到了不同的瓦砾,代代相传,当成了宝贝和真理一样,但都只是碎片,不成体系,没有生命力,这就是过去的状态。比如说,孔子和儒家那一脉当初从中道那里得到的理到最后只剩下了“中庸”这个概念,和模糊的感觉,老子那一脉只剩下了“无生有”、“大道无形”等理,周易那一脉只剩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理,而更多的碎片散落得更散,存在于各种人的意识里面,比如“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纯阳”、“阴阳”、“道理”等等概念,还有一些碎片被各种宗教拿走了,甚至西方宗教里面也有,比如“三位一体”这个概念被基督教得到了,还有更多的其它概念在其它宗教里面流传,这些以后再逐渐讲它。

山桐子:不同的人他们手里剩下的碎片,最初都是从中道那里得到的?

飞鹤子:道产生出来的不同的脉里面的不同的人,代代相传着中道当初留下来的理,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地丢失遗忘了,最后只剩下了碎片,就像孔子的“中庸”、老子的“无生有”等等,这些碎片都是当初完整的中道传出来的各种理的碎片。碎片这种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抓住了碎片的人,他们也解释不了那些概念的内涵,不同的人互相之间坚持着自己手里拿着的才是真理,互相不认对方,他们不知道自己手里面拿着的理,都是庞大的中道智慧体消亡了之后在漫长的承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所剩无几的碎片,有的人手里的碎片多一些,有的人手里的碎片少一些。过去就是这种状态。

山桐子:为什么那些碎片原本是属于中道的,而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飞鹤子:宇宙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那么里面的理当然也应该是一体的,互相之间有联系和相通的,而他们手里面各自抓住的理,都只是抓住了一点。本来他们手里各自抓住的那些理,都有内在的联系,但是那个内在的联系,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只有中道知道,只有中道才有能力把所有人手里的碎片连成一个整体,他们自己不但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连解释那些碎片的内涵的能力都没有。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那些理最开始并不源自于他们。打个比喻,你手里拿着一样东西,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这个东西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个东西,不知道自己手里的这个东西和别人手里的那个东西有什么内在联系,但是中道却知道,中道既知道你手里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也知道你手里的那个东西和别人手里的另一个东西内在的联系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你手里的东西最原始的主人不是你,也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中道,是不是这个道理?

山桐子:假如宇宙是一个整体,那么宇宙里面的所有理,理应是能够连成一个整体的。而他们手里的碎片,显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是从一个整体那里分散出来的。

飞鹤子:这个谜在我说出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因为宇宙经历了非常非常漫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宇宙历史中,所有一切生命的记忆几乎全部消亡了,已经没有人知道宇宙的当初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有人知道那些不同的理原本是从一个整体里面分散出去的。

山桐子:怪不得他们说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中道的影子,但是又不齐全,而且都是没前没后、没头没尾的,原来是各自拿了一点。宇宙是一个整体,宇宙里面所有的理,就应该是有整体性的、相通的。

飞鹤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整体性的概念。宇宙是一个整体,所以宇宙里面所有的理,连在一起就相当于一棵巨大的树一样,枝与枝互相之间是相通的,所以理与理互相之间也应该是相通的。但是过去孔子那一脉和老子那一脉、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道和宗教,他们的理互相之间不相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存在着“相通”这种情况。所以这种“不相通”的状态是不正确的,他们“不知道”的这种状态也是不正确的。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坚持自己的东西、排斥别人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已经不知道在远古的当初,他们的理都是从同一个根生出来的。就像几个兄弟当初都是同一个父亲生出来的,但是经过了亿万年之后,几个兄弟的子孙后代,再也不知道自己和谁原本是一家人,谁也不认识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24年1月31日

中庸的正解是什么,要看《中庸之道》才能明白:
《中庸之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