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32. 中庸之道(三)

 

山桐子:“冷”不好,不等于“冷”的对立面“热”就是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

飞鹤子:互相对立的两种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相生相克的理存在,而相生相克的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中庸的存在。那么互相对立的两面,它们其实都是同等层次的。你从这头跑到那头,不还是在一个层面上吗?就像你从地球的东面跑到西面,你不还是在地球上吗?有什么区别?所以决定好坏和高低,不是用对立面来决定的。

山桐子:既然都是同等层次,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冷”好,有些人会认为“热”好?

飞鹤子:那是人的观念和特性决定的。观念是“冷”的会认为“冷”好,观念是“热”的,会认为“热”好。这是人分别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的认识,当站在宇宙更高层次看,他们的境界是一样的。

山桐子:境界一样,也意味着他们同时产生吗?

飞鹤子:可以这样理解,但不完全正确。假如把“冷”看成是负,把“热”看成是正,那么是因为先有了“热”,所以才产生了“冷”。

山桐子:先有了“热”,才产生“冷”?“冷”是“热”产生的?

飞鹤子:不是,“冷”不是“热”产生的,“冷”是宇宙产生的。因为宇宙中出现了“热”,所以宇宙要生出“冷”。负是为正而存在的。没有了正的存在,就不存在负,有了正,就会产生负。

山桐子:不能因为“冷”不好,就跑到“热”那边,是因为“冷”和“热”都不好吗?

飞鹤子:不能叫不好,只能叫“冷”和“热”是同等层次,因为存在不能单纯地用好与不好衡量,存在是一种需要,对于人来说存在是一种客观。只有往上走,才是好,往“水平面”走,哪里都一样。

山桐子:因为“冷”不好,就跑到“热”那边,是方向错了,要往上走,才是正确的方向。往上走,靠的是什么?

飞鹤子:靠的是“干净”,或者准确地说是人心少,也可以说是执著少,也可以说是私少,也可以说是“自己”少。这些说法都可以,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往上走靠的一定是这些,而不是什么“对立面”。互相对立的两面其实都是极端,不是真正好的东西。

山桐子:“冷”和“热”是互相对立的,“冷”和“热”都是极端吗?

飞鹤子:是的。只有“冷”和“热”的“中间”才是不极端,才是比“冷”和“热”都要好的。

山桐子:“冷”和“热”的“中间”,那是什么东西?

飞鹤子:“冷”和“热”的“中间”,就是中庸,也就是“无”,没有“冷”、没有“热”。

山桐子:没有“冷”、没有“热”,那是什么东西?

飞鹤子:不是人说的东西,那是没有了人说的东西以外的东西。人说的东西是“冷和热”,“冷和热”以外的东西才是无。“冷和热”是相对的两个极,相对的两个极以外的存在才是无。

山桐子:“冷”和“热”都是极端,只有“冷”和“热”的中间才是中庸。

飞鹤子:是的,只有中庸才是大道,只有中间才是大道。

山桐子:因为中庸是中间吗?

飞鹤子:中庸指的是“取中间的路走”。

山桐子:为什么孔子说的那种“喜怒哀乐之未发”也是中庸?“中间的路”怎么体现?

飞鹤子:人对喜怒哀乐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肤浅的。人以为“喜怒哀乐”里面包括了四种东西,其实里面只有两种东西。

山桐子:“喜怒哀乐”有四个字,不是各代表一种东西吗?

飞鹤子:不是。喜怒是同一种东西,哀乐是同一种东西。所以是两种。

山桐子:为什么喜怒是同一种东西?

飞鹤子:在一定的宇宙范围内,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从前面看它,就是“喜”;你从背面看它,就是“怒”。

山桐子:那不是怪物吗?

飞鹤子:不是的。人感觉接受不了,那是人的观念造成的。喜和怒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是一体的两个面,只是一个显,一个隐,一个正,一个反。一个人有了喜,他就一定存在怒,在特定的条件下,他的怒就会出现。如果一个人想没有了怒这种东西,他就一定要修走喜,如果他修不走喜,他就一定会有怒。那么“哀”和“乐”是同样的道理。

山桐子:原来怒是藏在喜的后面的。有了喜就同时有了怒,只有没有了喜,才能没有怒。“冷和热”是不是也一样?

飞鹤子:是的。所以孔子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没有喜、没有怒。那么没有喜、没有怒是不是和没有冷、没有热一样?不都是中间吗?喜和怒的中间。

山桐子:没有喜、没有怒,就等于喜和怒的中间?

飞鹤子:正是。没有喜、没有怒,也就是喜和怒的中间,也就是喜和怒的外面。阐述中庸之道的《大学》里面有一段话,人很难真正理解,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山桐子:这段话有点长。

飞鹤子:前半段比较容易理解,说的是,修身正心的人,如果有忿忿不平、愤恨,就是心不正,如果有恐惧,就是心不正,如果有所喜好,就是心不正,如果有忧虑顾忌,就是心不正。这前半段还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后半段人就很难理解了,所以人对后半段基本上都是歪曲着理解。

山桐子:后半段什么意思?为什么“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是“修身在正其心”?

飞鹤子:为什么孔子要教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因为孔子教给人的是中庸之道。为什么孔子要说“心不在焉”?因为只有做到了“心不在焉”,才能做到中庸。

山桐子:“心不在焉”才能中庸?

飞鹤子:什么是中庸啊?无才是中庸。那么怎样才是无,只有“不在其中”才是无,心里面没有才是无。那么“不在其中”就是在“外面”,只有外面才是中庸。表面上看,好像中间是里面,其实恰恰相反,中间才是外面。

山桐子:“中间”才是“外面”?

飞鹤子:人对“外面”的理解其实只是表面的理解,人以为“不在房子里面,在房子外面”就是在房子的外面,这样的才是外面,其实这只是人这里的表面空间的现象。在宇宙中,“外面”还有另一种理解。举个例子,在一根两边都能无限延长的数轴上,往这边去,是正,往那边去,是负,那么,在这根轴的范围内,什么地方才是正和负的“外面”?

山桐子:在这根轴的范围内?正和负的“外面”?

飞鹤子:是的,在这根轴的范围内,正和负的“外面”就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正和负的中间。正和负的中间,既没有正,也没有负。

山桐子:正和负的“中间”不是“零”吗?

飞鹤子:就是“零”。就是这个中间的“零”,不属于正,也不属于负。这个零就是正和负的外面。这只是举个例子帮助人理解,真实的状态还不完全是这样,就是说这个“外面”不是人理解平时理解的那个简单的“外面”。中间是“冷”和“热”的中间,不偏向“冷”,也不偏向“热”,也就是“无冷无热”,也就是无。“无冷无热”换句话说,就是不在“冷”里面,也不在“热”里面,那么不在“冷”的里面,也不在“热”的里面,不就是在“冷和热”的外面吗?为什么说无不是“冷”,就是这个道理。无是平和,什么都没有,绝对不是“冷”。这个无和“冷”绝对不能搞错,一旦搞错,人就会修到魔道上去了,把“无善”当成了恶,是非常危险的。“无善”是无,不是恶,就相当于“无热”是无,不是冷一样,所以我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不是“冷”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无讲“无善”,而人往往一听到“无善”,就以为是恶,人的这种无知的认识,是人思维里面的一种缺陷,对中庸无感,不知道中庸的存在。所以如果把握不准,宁可“热”也不要“冷”,宁可善也不要恶,就是说如果找不到“中间”在哪里,宁可偏“热”也不要偏“冷”,宁可偏善也不要偏恶,因为“冷”是魔性,“热”是情,“热”是安全的,“冷”是危险的。

山桐子:偏“热”是什么?

飞鹤子:偏“热”一点点就是“温”,所以偏“热”一点点也就是“温和”、“温厚”。如果找不到“无”在哪里,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平和”,那么“温和”也可以。当然“平和”比“温和”更中庸,但是由于人的根基悟性各有不同,很多人开始是做不到“平和”的,所以做不到“平和”的人,宁可“温和”、“温厚”也不要“冷冰冰”。

山桐子:无不是“冷”。不能对别人“冷”,否则就会修到魔道上去了。

飞鹤子:人一旦有了魔性,就会入魔道,是去不到正的生命那里的,所以不能对别人恶,这是非常关键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人对“恶”的理解有时是不准确的,恶指的是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心而伤害别人的感情、利益和身体,也就是因为私而伤害别人。因公而发怒不能叫恶。现在回过头来看孔子的那句话。怎样才能保持住一直都在外面?一直都不落入其中?就是要“心不在焉”。你把什么东西装进心里了,就等于你掉进那个东西里面了。

山桐子:“把什么东西装进心里了,就等于掉进那个东西里面了”?怎么会这样?

飞鹤子:举个例子,假如你把某个人装进了心里,你是不是就等于掉进了和这个人的“关系”里?这个人说你一句不好听的话,你是不是就会难过?这个人离开了你,你是不是就会牵挂?

山桐子:好像是会这样的。这么说把某个人装进了心里,就等于和那个人建立了某种关系。

飞鹤子:是的。再举个例子,假如你把“发财”这件事装进了心里,是不是就等于你掉进了钱眼里?钱财损失了一点心里就难过,看到别人发财自己没有份,是不是就会不高兴?

山桐子:是会这样,那些贪财的人都是这样的。

飞鹤子:所以为什么孔子教人“心不在焉”?就是说你不要把什么东西装进心里,也就是不掉进什么东西里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心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在“外面”而不落入其中。

山桐子:“落入其中”,人就变渺小了。

飞鹤子:是的,不但人变渺小,心胸眼界都会变渺小。

山桐子:那么后面那几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道理跟“心不在焉”一样吗?

飞鹤子:是的,就是不要把什么东西装进心里,不要掉进任何东西里面。只有这样才是中庸,才是无。当然,人不能搞极端,这个“任何东西”的“任何”也是有范围的,是指人这里的“任何”,不是指高层次的法理。把人这里的东西装进了心里,就等于掉进了人这里,就会陷在人这里上不去,把高层次的法理装进了心里,就会跟着往上提升。

山桐子:心里装进了什么是很关键的。

飞鹤子:是的。心里装进了人这里的理,就会呆在人这里,心里装进了高层次的理,再把不好的心去掉,把观念和歪理去掉,将来就能回去了。

山桐子:不把东西装进心里,跟做事矛不矛盾?

飞鹤子:不矛盾。不把东西装进心里,其实才能更好地做事。人以为执著什么才能做什么,恰恰相反,人只有不执著什么才能做好什么。

山桐子:为什么会这样?

飞鹤子:举个例子,人执著发财,你觉得他就能做好那个生意吗?

山桐子:执著发财,人就会贪和争,生意是能做,但长久不了。一贪一争,保证恶运就会来。

飞鹤子:因为人不好了,宇宙的法就会制约他惩罚他,他的生意一定长久不了。所以只有不落入其中,才能眼观整体、才能有智慧。只有站在事情的外面,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智慧才会产生。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做不好那件事?为什么神有那么大的智慧,因为神不在所有的里面,为什么人眼界那么渺小,因为人在所有的里面。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18年1月

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人是什么?要看《中道》才能明白:

《中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