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34. 中庸之道(五)

 

山桐子:中庸那么重要,为什么道家生命不太讲中庸?

飞鹤子: 中的标准是不走极端,中庸之道是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中庸之道同样不可以走极端。中庸告诉人不要走极端,当然也包括中庸自己,所以不能把中庸搞到极端上去,说谁都要讲中庸,任何事都要求中间,任何事不在中间就不行,这就不对了,因为这样就等于把中庸搞到极端上去了。

山桐子:是不是因为不能把中庸也搞到极端上去,所以不能所有的东西都要求中庸?

飞鹤子:是的,而且不太讲中庸的是大多数。

山桐子:为什么不太讲中庸的是大多数?

飞鹤子:中庸是阴阳两面的交界,中庸就相当于“一根线”一样,你想想看,是不是不太讲中庸的是大多数?

山桐子:中庸是正和负中间的“零”,“零”比起正和负来说,确实是少数。

飞鹤子:所以宇宙中讲中庸的生命其实是少数,不太讲中庸的人是大多数,他们都是正常存在的,不能要求他们也要讲严格的中庸。举个例子,人中有男和女,那么男和女他们各自的特性都不同,女的柔,男的刚,假如按照中庸的理来衡量,他们其实都是偏离了中庸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存在,就是因为宇宙的生命和物质是丰富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生命和物质,女有柔一些的,有没那么柔的,男同样是有刚一些的,有没那么刚的,就是说任何特性,都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只要不超出一定范围的变化幅度,都是能够正常存在的。

山桐子:有点明白了。女的柔是有一定的变化幅度的,可以柔一些,可以没那么柔,只要不是柔到一点力气都没有,在一定的范围里,都是可以正常存在。

飞鹤子:是的。只是宇宙中同时存在中庸这个理,我把中庸的理传出来,是让人知道,有“中间”的存在。所以人中也有这种理,就是说女的要柔中带刚,会比单一的柔更好,男的要刚中带柔,会比单一的刚更好。所以柔、刚和中间,它们三者就是这种关系。

山桐子:无为阳,有为阴。这个无为阳的“无”,和中庸之道的“无”有关系吗?

飞鹤子:有关系。没有任何杂质才是最干净的,才是阳。无为阳的“无”,和中庸之道的“无”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是从阴阳的角度说,一个是从中庸的角度说。

山桐子:无是“没有”吗?

飞鹤子:是的,无是“没有”、“无有”。无是“没有有”,也就是“任何有都没有”,是这个概念,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无是相对于有来说的。人很容易对无产生极端的理解,以为无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都不能讲了。这是人对无的极端理解。

山桐子:无应该怎样理解才对?

飞鹤子:无不是指什么都不存在,无是有生命存在的,只是人如果从有的角度看他,就看不见他,他就是无。也就是说,无不是绝对的无,无是相对于有来说,他是无。

山桐子:什么是从“有”的角度看?

飞鹤子:举个例子,比如说“强”和“弱”这两种相对的东西,它们是两种凸了出来的特性,一个往“强”的方向凸,一个往“弱”的方向凸。那么有一个生命,他没有凸出来的特性,也就是说既不向“强”的方向凸,也不向“弱”的方向凸。那么没有凸出来的特性的他是不是生命?不一样也是生命吗?只不过他既不往“强”的方向凸,也不往“弱”的方向凸,就成了“无强无弱”。

山桐子:这样啊,既不往“强”的方向凸,也不往“弱”的方向凸,就是“无强无弱”,这样说的话,“无强无弱”确实是存在的。

飞鹤子:是存在的,只不过人如果用“有”来衡量他,也就是用“强”或“弱”来衡量他,就会看不见他,而认为他“不存在”,因为他既没有“强”,也没有“弱”。

山桐子:这个“无强无弱”就存在于“强”和“弱”的中间吗?

飞鹤子:正是。那些没有向任何一种方向凸出来的地方就是无,也就是零,也就是中间。人如果从有的角度看,就相当于说人的眼睛只看得见凸了出来的地方,看不见没有凸出来的地方。

山桐子:原来是这样理解。“强”是原本是“无”的状态往“强”的方向凸了出来,“弱”是原本是“无”的状态往“弱”的方向凸了出来。这么说“强”和“弱”比起“无”来说,都是多了东西。

飞鹤子:是的,“强”和“弱”比起“无”来说,都是多了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多了“强”,一个多了“弱”,所以从本质上看,“强”和“弱”是一样的,都是多了东西。同样道理,人认为负是比零少,其实这种认识不对,负的存在,是因为比零多了“负”这种因素,随着“负”这种因素越多,负的值就越大。

山桐子:负是因为比零多了“负”。

飞鹤子:是的,这才是正、负与零真正的关系。

山桐子:人总以为“弱”是因为比“强”少了东西,所以才“弱”,看来不对。“弱”和“强”一样,都是多了东西,只不过一个多了“强”,一个多了“弱”。

飞鹤子:是的,人认为“弱”比“强”少了东西,只是人的观念和错觉。其实两种相对的东西和中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中间”是事物还没有往各种方向发展的最原本的状态。当无往“强”的方向发展,它就会变成“强”,当无往“弱”的方向发展,它就会变成“弱”。

山桐子:原来无、中间、零是这种意思,是事物和物质最初始、最原本的状态。

飞鹤子:无不是不存在,无是相对于有来说的。还没有发展出有的时候,它就是无。

山桐子:假如说平原是最初始的状态,它往上凸就是山,往下凹就是地沟,那么平原就是无,山是“高”,地沟是“低”。“高”和“低”的中间就是无,也就是平原。

飞鹤子:是的。人以为无很可怕,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无是最中和的状态,是最没有极端的状态,是最适合所有人的状态。中和的东西才是适合所有人的。举个例子,人吃的所有食物里,为什么米能成为“主粮”?就是因为米的各种特性是最中和没有极端的,所以米才可以天天吃,对所有人来说,以米为粮食都没有坏处。如果不是最中和的东西,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人所有状态下都适用的。换句话说,米就是所有食物里面最中庸的那个,所以才能成为“主”。

山桐子:米最中庸,为什么米却那么便宜?

飞鹤子:人中的理是反过来的。中庸才是最贵的。物以稀为贵,这是真理。中庸的生命在宇宙中是最少的,也是最珍贵的。

山桐子:为什么西方人不以米为主粮,而是以面为主粮?

飞鹤子:因为普遍来说,西方人比起中国人来说,没有中国人那么中庸。西方人对应的上面的宇宙范围不是处于宇宙的中庸位置,他们生命中的因素决定了他们吃的食物。西方人不但不是以米为主粮,他们吃的所有食物口味基本上都比中国人口味重,甜的更甜,酸的更酸。为什么西方人那么多“狂欢”的因素,中国人那么少?就是这个原因,中国人性情更平和一些,所以不太喜欢“狂欢”这种东西。现代的中国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才慢慢学了不少“狂欢”的东西回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更少这些东西,中国的古人更加平和、理智。

山桐子:米比面更中庸,原来比较中庸的人喜欢的食物也会比较中庸一些。人在社会中,怎样才能“不在一切里面”?

飞鹤子:这两者其实是不矛盾的。人在社会中,心可以不在其中,心可以不装人的观念,这是不矛盾的。只不过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只有到了很高的层次才做得到。能做得到的人,层次已经非常高了,将来就能回到高层空间。

山桐子:心装了人的观念会怎样?

飞鹤子:心是思想观念产生出来的,有怎样的思想就会产生出怎样的心,而心是有好坏之分的,所以改变思想也就能够改变心的状态。修道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去掉不好的思想的时候,不好的心就会被消除。所以只有修道、只有修正自己的思想,人才可以得到提高。

山桐子:心好和心坏对于人来说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飞鹤子: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也不相信,心的好坏对人自己的前途会有影响,所以很多人已经对自己有没有坏心根本不在乎了,这种人其实是在害自己。心的好坏对于人来说,绝对是会对人的前途有影响的,即使不说长远影响,哪怕是最近的影响也存在着,你的心不好,会有人真正对你好吗?不会有,这是比较近的影响。那么长远来说,影响就更大了,心对人是有操控力的,不好的心会使人选择不好的路走,再长远地说,不好的心最终会使人离道越来越远,最后会使人走向彻底反道,到那种程度,这个人就没得救了,等着被道淘汰。

山桐子:人做得到“无”吗?

飞鹤子:做不到,但是可以通过慢慢提高而逐渐达到,各种各样的极端越来越少,层次就会越来越高。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18年1月

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人是什么?要看《中道》才能明白:

《中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