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39. 中庸之道(十)

 

山桐子:为什么没有了中庸,生命败坏后就无法再圆融?

飞鹤子:生命不明白中庸,就会成为“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喜欢情的就会认为“情越重越好”,喜欢理的就会拼命往深钻,喜欢善的就会认为“越善越好”,拼命善。这不成了“无头苍蝇”了吗?

山桐子:越善不是越好吗?

飞鹤子:极端了的东西都不好。

山桐子:“柔”不是罪过,私才是罪过。

飞鹤子:是的。具备“柔”的特性,她就是“柔”。如果她不谋私,就不会有毒性。所以带不带毒性,不是“柔”的本身决定的,而是私的多少决定的。只不过如果“柔”一旦有了私,想谋私,就会具备毒性,她会利用“柔”来做坏事。

山桐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老子那句话还是有欠缺,老子没有把“私”、“谋私”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飞鹤子:是的。

山桐子:道家讲的“无”不是最终的“无”,最终的“无”是什么?

飞鹤子:是中庸说的“无”,没有任何极端。假如用“柔”和“刚”举个例子,“无”就是“无柔无刚”。用“无柔无刚”来治理柔和刚,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

山桐子:“无柔无刚”为什么是“无为”?

飞鹤子:什么才是“无为”?要没有执著才是“无为”。那么怎样才算没有执著?

山桐子:没有执著?抓住不放是执著,牵挂住了什么是执著,沾染上了什么也是执著。

飞鹤子:是的,这些都是执著。那么换句形象一些的话说,假如“无”是最开始的状态、最干净的状态,那么从“无”那里生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这些后来生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山桐子:应该就是执著。

飞鹤子:是的。原本没有的、后来多出来的东西都是执著。所以中庸的“无”才是真正的没有执著,才是真正的“无为”。道家说的“无为”不是最终的“无为”,只是过程中的“无为”。

山桐子:中庸的“无”才是真正的“无为”。

飞鹤子:举个例子说,“刚”和“柔”是怎样存在的?

山桐子:“刚”和“柔”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互相生对方,互相克对方。

飞鹤子:是的,刚生柔,柔也生刚。假如有一个男的,看到柔不会生出刚的,你说他是不是比那些看到柔就不自觉地生出刚来的男的更干净?

山桐子:看到女的就生出“男子气概”?不好,太脏了。

飞鹤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什么说“无刚无柔”才是没有执著?就是这个道理。看到女的不动心的才是干净的。

山桐子:看到“弱者”不做“强者”的才是干净的。

飞鹤子:是的。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一看到“弱者”,就想“保护”她,就想做“强者”,这种人离中庸很远。当然,不“保护”绝不等于就可以伤害别人,不能又跑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很多人就喜欢走极端,不走这边极端就走那边极端。不“保护”别人了就跑到伤害别人那里,这是非常不好的。

山桐子:弱生强,强生弱。

飞鹤子:强和弱同样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无为,是要达到中庸说的“无”才可能真正达到。老子说的“无为”不是最终的“无”。心动了都不是“无”。中庸的“无”不是行为上的无,行为上可以什么都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人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保持在中庸,各种情绪和特性都要保持“中和”而不极端。喜不要大喜,怒不要大怒,刚不要至刚,柔不要至柔,是这种意思。

山桐子:中庸说的是刚不要至刚,柔不要至柔,而老子却说至柔战胜至刚。

飞鹤子:当人看不到“无”在哪里的时候,就很容易把“柔”当成了“不争”。“柔”不是“不争”,“柔”是用一种不是“刚”的方式来争。既然“柔”能够克“刚”,“柔”怎么可能是“不争”?“柔”只不过不是用“硬手段”而是用“软手段”去争罢了。

山桐子:“柔”是“暗争”。

飞鹤子:老子很多时候会把“柔”错误地理解成了“不争”。道家讲“无”,但是能明白真正的“无”是什么的道家却很少。道家只有到了非常高的层次,才会明白真正的“无”是什么。“无”不是“静”,不是“柔”,不是“不做”。“无”是做的时候不走极端、做的时候走“中间”、做的时候不带人心、做的时候不带观念。

山桐子:为什么老子会把“柔”当成了“不争”?

飞鹤子:老子是道家生命,所以容易犯这种错误,这是正常的,不是说老子不好,因为他是道家生命,就会这样。如果老子不犯这种错误,他就很可能不是道家生命、而是儒家生命了。

山桐子:为什么会这样?

飞鹤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男人容易喜欢女人?因为他是男人。就是这个道理。假如一个人不会喜欢女人的,你说他还是男人吗?就不是了。这是生命特性的原因导致的。柔克刚,如果一个人,他的特性里面有刚的因素,他就一定会败在“柔”的手里,他就一定会喜欢“柔”,就是这个道理。

山桐子:哦,原来是因为老子的特性里面有刚的因素。那么中庸呢,中庸会败在“柔”的手里吗?

飞鹤子:不会。

山桐子:为什么?

飞鹤子:因为中庸是没有极端,是“无”,既没有刚也没有柔。因为没有了刚,所以不会败在“柔”的手里,更不会喜欢“柔”。“柔”能克到的只有“刚”,“柔”克不到“无”。

山桐子:中庸的“无”才是在“外面”,在“刚”和“柔”的“外面”。怪不得老子会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飞鹤子:是的,老子会把“水”视为“不争”。可是站在中庸的角度看,“水”并不是“不争”。“水”会无孔不入,而这个“无孔不入”就是另一种方式的“争”,只不过不是用“硬手段”、而是用“软手段”罢了。“柔”的东西往往都擅长这样。

山桐子:“无孔不入”也是“争”,那么什么才是“不争”?

飞鹤子:不动。真正的“不争”是“心不动”,不使任何手段,不拉任何关系,这种才是真正的“不争”,而不是“柔”。“柔”最擅长拉关系,拉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争”。

山桐子:“心不动”才是“不争”。

飞鹤子:是的。中庸的“无”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时候不走极端、不带人心、不带观念。人都是应该参与社会各种工作的,人都不干活了,社会就存在不了了。孔子从来不会叫他的学生不参与社会活动,孔子还鼓励学有所成的学生去做官。中庸的“无”是做任何事都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的状态。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保持“中和”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做什么都可以”也不要搞到极端上去了,那些坏事可不能做。道家的“无”就不是这样了。老子有一段话关于“无为而治”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子这里说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

山桐子:怎样理解老子说的那句话里面的“无”?

飞鹤子:真正的“无”是“无自己”。老子那段话里面说的“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你觉得这种状态能是真正的“无”吗?

山桐子:很多“我”。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飞鹤子:这是一种自己看得见“自己”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真正的“无”,离真正的“无”距离还很远。什么是帝王啊?没有了“自己”、或“自己”很弱的人,才配做帝王。“自己”越少,这样的帝王才会越强大。帝王是“天下”的王,“自己”强大了,他的“天下”一定会很小。

山桐子:人说的“谦虚”和“无自己”有什么关系?

飞鹤子:没有关系。“谦虚”不是“无”,“谦虚”只是人的一种礼貌,和“无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达到了“无”的境界,不用“谦虚”,不用故作任何姿态,都是“没有自己”。“谦虚”和故作姿态都是“有”。

山桐子:存在“没有自己”这种境界吗?

飞鹤子:达到了“中间”的境界,就是“没有自己”。“中间”的境界,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可是非常难,不把后天的杂质都去掉,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中间”是不走任何极端,包括任何特性都不走极端、任何观念都不走极端。喜怒哀乐都很淡泊,喜欢什么,也不要拼命喜欢,讨厌什么也不要拼命讨厌。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围绕着“零”左右上下变化,但是要求变化幅度不能大。怒,不能大怒;喜,不能大喜;柔,不能至柔;刚,不能至刚。变化幅度越小越好,越趋于“零”越好,如果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小怒小喜也可以。是这个意思。

山桐子:道家的“无”好像不是这样的,道家看到坏人往往很容易大怒。

飞鹤子:道家是不太讲中庸的。道家讲的“无”,不是特性上的“无”,往往是行为上的“无”,选择上的“无”,选择不要。

山桐子:中庸的生命,看到坏人会大怒吗?

飞鹤子:不会。如果会,就不是中庸了。

山桐子:这么说“嫉恶如仇”这种东西不是儒家讲的。

飞鹤子:不是儒家讲的,那是道家讲的。

山桐子:儒家和道家果然很不一样,道家有情绪,儒家没有情绪。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18年1月

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人是什么?要看《中道》才能明白:

《中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