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42. 中庸之道(十三)

 

山桐子:有“智”的人不起眼,是不是因为是“无”?

飞鹤子:是的。为什么有句话叫“大智若愚”?有“智”的人,一定是“自己”很弱,一定不会追求尊严,一定不会喜欢表现自己。有“智”的人表面上看是“愚”的、笨拙的、甚至有点反应迟钝、不明世事,你问他东西,很可能会一问三不知。因为他不看重人情世故,因为他不看重人的利益,因为他不看重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所以看起来就会那样,显得“愚笨”。“智”是“知”,“智”不是“聪明”,也不是“计谋”,“智”是不谋私的,喜欢谋私的人根本不可能会有“智”。“智”是通晓一切而不求一切,明白一切而不在一切里面,这才是“智”。

山桐子:追求尊严是谋私吗?

飞鹤子:当然是的。无形的私才是真正的私。自尊是人阴的一面,人追求阴,当然就是在谋私。人的阴就是人的私。不过人的阴也是正常存在的,只是人不要过分追求她,否则人就会败坏、会掉层次。

山桐子:“智”不是学得回来的,是一个人到了某种境界才具备的。

飞鹤子: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就学得到的是“技术”和“才能”,而不是“智”。能够通过维护尊严就争取得回来的别人的“尊重”,是人的梦幻。

山桐子:老子犯了个错误,把“智”歪曲掉了。

飞鹤子:除了这个外,老子还犯了另一个错误。老子对“王”的理解也是不准确的。

山桐子:老子怎样理解“王”?

飞鹤子: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百谷能够不召而汇聚江海,是江海能成为百谷之王的原因。

山桐子:所以老子称这叫“善下”?

飞鹤子:是的,老子认为“王”是因为具备“善下”,所以能成为王。

山桐子:具备“善下”能成为王吗?

飞鹤子:能够成为小王,成为不了帝王。

山桐子:怎样才能成为帝王?

飞鹤子:接近“无”。只有“无”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善下”只是小王之道。老子说的“善下”其实还不是真正的“善”,离真正的“善”还有很长距离。

山桐子:“无”和“善下”有些什么区别?

飞鹤子:“无”是“没有自己”。“善下”是“包容”。

山桐子:“包容”不同于“没有自己”?

飞鹤子:“包容”是因为有“自己”才叫“包容”,没有了“自己”,就不存在“包容”这种内涵了。“包容”一定是有边界的。“没有自己”可以是没有边界的,“无”的程度越纯净,越看不到边界。

山桐子:为什么“包容”会有边界?

飞鹤子:善能包容恶吗?包容不了。红能包容绿吗?包容不了。碱能包容酸吗?包容不了。

山桐子:哦,明白了,因为“包容”是处于“极”上面的生命说的,任何一种“极”都包容不了和它对立的“极”。

飞鹤子:是的。老子的“善下”除了它只是“包容”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

山桐子:什么问题?

飞鹤子:“善下”是用“感”来容,“无”不是用“感”来容。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有感的因素,一个没有感的因素。江海的容是把别人包容到自己的身体里,“无”的容不是把别人包容到自己的身体里。换句话说,江海是“既包又容”,“无”是“只容不包”,江海是“拥有”,“无”是“不拥有”,这种区别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老子看不到这些区别。

山桐子:我明白了,小王对民众是“拥有”,帝王对“天下”不是“拥有”。

飞鹤子:帝王是因为要维护法和秩序而管理天下,小王是因为视民众为自己的人而管理照顾民众,让民众生活安定而幸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因为法,一个是因为善。

山桐子:有感的因素和没有感的因素会导致什么不同的后果?

飞鹤子:有感的因素离法远,不可能完全站在法的角度看问题。没有感的因素离法近,没有感的因素才是真正的无私。

山桐子:原来这样,有感的因素,他就不可能包容他不喜欢的人,同时会排斥和他对立的人。

飞鹤子:只有“无”的容才是真正无私的。因为“无”是没有了“自己”,不“拥有”别人。把别人包容到自己的身体里,他就一定不会包容和他对立的人,因为身体是容不下和他相对的东西的,一旦装进了相对的东西,生命会变异、会死的。“善下”除了有边界这种局限性外,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善下”的包容是不分好坏的。

山桐子:臭水沟的水也会流入江海。

飞鹤子:是的,老子的“善下”就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是“下”,所以无法阻止坏、无法阻止臭水沟的水流入。

山桐子:相对立和好坏不同吗?

飞鹤子:不同。相对立不等于坏。就像对于红色来说,绿色就是相对立,但是绿色不等于就是坏。

山桐子:那么什么是坏?

飞鹤子:坏是败坏,臭了就是坏,腐烂了就是坏。对于人来说,各种欲望和追求多了就是坏,私心多了就是坏。

山桐子:“善下”不是最好的状态。

飞鹤子:老子的道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老子没有站在中庸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往往看问题就会只看到其中的一面,看不到另外的一面。当然,老子的这种道德也是应该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了老子的这种道德,江海不包容臭水沟的水,臭水沟的水就无处可去了。所以一个帝王就需要有“智”,既要知道江海的价值,又要知道江海的不足;既要让“善下”的江海存在,又要让“清高”的云存在。老子讲的“道德”是应该存在的,但涵盖不了全部,是这种关系。

山桐子:是不是只有站在中庸的角度,才能看到事情的全面?

飞鹤子:是的,只有站在“中间”,才能看到“两边”。为什么头既能指挥左手?又能指挥右手?是因为头处于身体的“相对外面”,头处于最高的位置,头处于身体的“中间”。为什么站在中庸的角度说的阴阳,是说头为阳,身体为阴?和道家说的阴阳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中庸是头的位置。

山桐子:头是统领全身的,所以中庸之道是帝王之道。

飞鹤子:孔子说过一句话,“我扣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因为处于中庸的位置,两边的极端都看得到,所以孔子看问题是这样看的,先看看事情的“这一面”,再看看事情的“另一面”,然后就知道事情的全貌了。

山桐子:这么巧妙。红色指挥不了绿色,绿色也指挥不了红色,只有“不是红色也不是绿色”,才能同时指挥红色和绿色。

飞鹤子:是的,但是生命要能够修到“无”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非常好的悟性,还要能够舍,能够舍弃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执著的东西,还要能够舍弃所有对“自己”的执著,当然这个“舍弃”不是人通常理解的那种“舍弃”,是思想上的舍弃,而不是物质上的舍弃。这不是普通人的悟性能做得到的。

山桐子:老子没有站在中庸的位置,看不到道德的全貌。

飞鹤子:这里不是说老子不好,是为了说清楚什么是中庸。其实不是所有生命都需要处于中庸的位置的,只有帝王才需要处于中庸的位置,不需要做帝王的生命,是不需要处于中庸的位置的。所以老子没有站在中庸的角度看问题,不是老子的错。这里只是说这个道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回目录

回首页


发表于 2018年1月

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人是什么?要看《中道》才能明白:

《中道》


 

正论网:http://www.zhenglun.info